一條璀璨奪目的“時光項鏈” 寫在《浙江日報》與花園村四十年成果展之際
一條璀璨奪目的“時光項鏈”
寫在《浙江日報》與花園村四十年成果展之際
序言
時代春潮涌 沃野啟新程
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見證相伴。
當改革開放的春雷喚醒神州大地,浙江以敢闖敢試、銳意進取的實踐精神,在中國鄉村發展史上描繪出濃墨重彩的畫卷。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中,東陽市花園村——這個曾經普通的浙中小村莊,憑借著堅定的信念、持續的創新和扎實的奮斗,逐步崛起為全國鄉村振興的先進標桿和共同富裕的典型代表。
回溯花園村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一段村莊的變遷史,也是一部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微觀史詩,更是“八八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體現。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迎來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和鄉鎮企業的悄然興起。當時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中央精神,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農村發展多種經營、重點培育社隊企業,為農村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機遇中,花園村以邵欽祥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敏銳把握改革脈搏,從創辦蠟燭小作坊起步,逐步建立起全村第一家正規企業——花園服裝廠,正式開啟了“以工哺農、以工強村、以工富農”的實踐探索。
之后的四十年里,花園村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從工業起步、科技突圍,到集團化運營、區域融合,再到治理創新、城鄉共生,每一個階段都呼應著國家戰略和浙江實踐。
90年代,當南方談話釋放出強大的思想動能,花園村率先整合村級企業成立集團公司,打破分散經營模式,實現資源集約和產業升級;進入新世紀,花園村積極響應“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通過“一村并九村”實現區域協同和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條“先富帶后富、強村幫弱村”的融合振興之路;黨的十九大以來,花園村更以“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為契機,探索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衡覆蓋、治理能力現代高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成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基層范例。
《浙江日報》關注花園村的四十年,是黨組織堅強引領、黨員沖鋒在前的四十年,是群眾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的四十年,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成果的四十年?;▓@村——以實實在在的成就,印證了“農村不是命運的終點,而是夢想的起點”;用從貧困到富裕、從閉塞到開放、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蛻變,詮釋了中國鄉村發展的無限可能。
今天,當我們回望這段歷程,不僅是在回顧一個村莊的奮斗,更是在解讀一個時代的精神;不僅是在總結一段歷史,更是在展望一種未來?;▓@村的故事,是中國故事、浙江故事的重要一章,是她和她所代表的千千萬萬村莊一起,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層底色。
第一篇章
改革春雷動 工業興村路
花園村,這個位于浙江中部的普通山村,在改革開放春潮涌動的歷史時期,以大膽探索和真扎實干的精神,成為浙江農村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鮮明標志。
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和鄉鎮企業的興起,為浙江農村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提供了土壤。在這個大背景下,1981年,以邵欽祥為代表的花園村新一代農民,從一家蠟燭作坊起步,繼而建立起全村第一家正規企業——花園服裝廠,正式開啟了“以工哺農、以工強村、以工富農”的實踐探索。
在整個80年代,花園村堅持以服裝產業為龍頭,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拓寬銷售市場。村民自帶縫紉機進廠、利用祠堂民房作為生產場地的創業模式,不僅有效降低了初始投入,也快速吸納了本村及周邊大量勞動力,特別是為農村婦女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使她們成為發展鄉村工業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帶頭攻堅克難、服務集體,帶領群眾共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推進舊村改造,興建文化教育設施,村莊面貌和村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到1991年,花園村就已經形成以服裝生產為支柱、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精神文明建設和基層治理協同推進。
回顧1981至1991的這十年,花園村的發展是改革開放政策在浙江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體現,它不僅印證了“無工不富”的實踐真知,更彰顯了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在時代大潮中的主體性和創造力。這一階段的探索,為花園村后續邁向科技化、集團化、現代化發展積累了重要經驗,為當時浙江乃至全國的農村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選擇。
第二篇章
南方春潮涌 科技促騰飛
在實現初步工業化的基礎上,花園村始終把握時代脈搏,堅定貫徹黨的政策。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如春雷激蕩,徹底打破了思想束縛,為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注入強大動力。
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規模經濟的政策措施,廣大農村呈現出“千軍萬馬辦企業、千方百計拓市場”的局面。
彼時的花園村,以邵欽祥為代表的帶頭人深刻領會精神,果斷決策、乘勢而上,于1991年整合46家戶辦、聯辦企業,成立金華市首家村級工業公司——花園工業公司,并于1993年進一步組建浙江省第一家集科、工、貿、農為一體的村級集團公司——浙江花園集團公司,標志著花園村正式從分散經營、粗放發展的初級階段邁入集約化、規模化、綜合化的新發展階段,駛入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
與此同時,花園村緊緊抓住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在省委“科教興省”戰略指引下,大膽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新路。
1996年,花園集團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投資研發維生素D3項目,不僅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更是中國鄉村企業向高科技領域進軍的一次標志性事件。這個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極大地提升了花園村的產業層次和技術能力,使其從傳統的服裝、建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穩步邁向生物醫藥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產業發展質的飛躍。
在高科技產業的牽引下,花園村的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莊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村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福利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信息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一個文明、富裕、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露頭角,贏得了“浙江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榜樣”的高度贊譽。
縱觀這一時期的花園村,以南方談話精神為指引,以集團公司成立為引擎,以高科技產業突破為關鍵,成功實現了從“以工富農”到“以科技強村”的戰略轉型,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之路,為浙江乃至全國廣大農村地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通過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花園經驗”和“花園樣本”。
第三篇章
千萬工程美 區域煥新容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作出了實施“千萬工程”的重大決策。提出后的第六天,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就來到花園村考察,高度評價花園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并稱贊“花園真好”,要求先富起來的花園村做好帶頭示范,帶動更多的村莊共同富裕?;▓@村積極響應戰略號召,2004年10月,以“一村并九村”的行政村規模調整為契機,全面開啟了從點上示范到區域聯動的美麗鄉村建設新階段。
面對村莊合并后人口結構多元、資源稟賦不均、治理難度加大的現實挑戰,村黨委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統籌為方法、以融合為路徑,打破原有行政村壁壘,提出“一分五統”理念,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福利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區域協同、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路。
在產業發展方面,花園村在鞏固原有工業基礎上,大力推進產業多元化與融合化發展,積極培育鄉村旅游、紅木家具、商貿服務、現代農業等新業態,實現從單一工貿主體向三產聯動、文旅融合的綜合發展模式轉型,為村民就業創業拓寬渠道搭建平臺,為集體經濟注入持續動能。
在推動“先富帶后富、強村幫弱村”的實踐中,花園村注重制度供給與利益協調,通過舊村改造、土地整合、資源共享等方式,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覆蓋至新并入片區,大幅改善原來落后村莊的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同時建立健全普惠共享的福利體系,實行老年人生活補貼、教育獎學金、醫療報銷、困難家庭幫扶等多重保障,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有效促進心理融合與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建設也同步得到提升,花園村以打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田園城市為目標,系統推進污水治理、垃圾處理、村道硬化、庭院美化等工程,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這一時期的花園村,通過區域重組與融合發展的成功實踐,生動地展現了在“千萬工程”的推動下,浙江農村由局部美拓展至全域美、由外在美深化為內涵美、由物質富裕邁向鄉風和諧的深刻變遷。
它不僅是“千萬工程”從環境整治走向全域治理、從物質富裕升華至精神富足的鮮活樣本,更是踐行“先富帶后富、強村幫弱村”共富使命的先鋒典范,深刻體現了“八八戰略”指引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優勢與實踐活力。
第四篇章
治理創新路 城鄉融合新
2017年,乘著黨的十九大擘畫新時代的浩蕩東風,花園村邁入了自身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關鍵轉折點。這一年,不僅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
在這一宏大時代背景下,浙江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正深入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花園村,也迎來了又一次規??涨暗男姓^劃調整——周邊9個村莊再次整體并入,實現了從“一村并九村”到再次“一村并九村”的跨越式發展。此次的合并,并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花園村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選擇。
面對更廣闊的區域、更復雜的人口結構、更繁重的發展任務,花園村黨委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以治理促進和諧,以產業帶動共富,積極探索“以工強村、以商興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的城鄉一體化新路徑。
在治理機制上,花園村推行“一分五統”模式,有效破解“并村不并心”難題。同時,建立一支300余人的綜合治理隊伍,構建矛盾糾紛分級調處機制,實現“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糾紛不上交”,40多年保持“選舉不拉票、村民零上訪”的紀錄,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鄉村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在經濟發展上,花園村堅持以產業興旺奠定治理根基。生物醫藥、紅木家具、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蓬勃發展,全村個體工商戶超過3000家,形成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同時,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等方面全面對接城市標準,這里的村民享有31項福利政策,實現了“辦事不出村、生活比城優”。
在文化引領與價值塑造上,花園村重視《村規民約》的現代轉型與執行效力。以法治為基礎、以德治為支撐、以自治為核心,構建了開放、融合、有序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既保留了鄉土溫情又融入城市文明的治理模式,也讓本地村民與外來人口和諧共處。
這個時期的花園村,不僅是浙江鄉村振興的縮影,更是中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先鋒代表。它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宫F了在黨的領導下,農村可以實現從治理模式到發展動能、從物質富裕到精神富有的全面躍升?;▓@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絕非簡單地城市化復制,而是要走出一條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鄉村發展之路。
第五篇章
樹共富樣板 鑄花園夢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節點上,花園村以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姿態,率先邁出“村域小城市”培育的探索步伐,開啟更高質量農村現代化的新篇章。
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放眼長遠,將小城市培育試點從鎮延伸至村,首次提出在歷史名村、經濟強村中擇優開展“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
憑借扎實的產業基礎、顯著的人口集聚優勢、廣泛的全國影響力成功入選,花園村成為全國首個“村域小城市”。這,不僅是對花園村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創新發展的肯定,更是浙江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方面又一次領先探索。
花園村的探索,不僅是一個村莊的轉型,更是中國農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全面振興的生動縮影。從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村域小城市”。花園村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書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篇章,通過“先富帶后富、強村幫弱村”的路徑,兩次實施“一村并九村”,帶動周邊18個村共同發展,實現了資源整合、規劃統一、福利共享,走出一條以工強村、以商興村、城鄉融合的共同富裕之路。
花園村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村不僅可以實現現代化,更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浙江辨識度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它不僅是“千萬工程”深化提升的典型代表,更是“共同富裕”理念在基層的鮮活詮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花園村以“村域小城市”的探索,為中國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彰顯了浙江“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與基層智慧。
結語
振興路猶長 花園譜華章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關鍵之年?;▓@村,已然成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它用四十多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不僅能擺脫貧困、實現富裕,更能在現代化進程中迸發蓬勃生機,成為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幸福家園。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花園村正以更加自信和堅定的步伐,朝著“農村城市、世界名村”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也將繼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不斷拓展“未來鄉村”建設內涵,大力推進數字賦能、治理升級、產業融合與文化興盛,努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高地。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更是鄉村大有可為的時代。鄉村振興,是一場永不停步的接力;共同富裕,是一座始終指引前行的燈塔。
立足浙江,放眼全國,花園村的發展路徑充分體現了“八八戰略”的深遠引領力。它不僅是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微觀縮影,更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的典型樣本。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推進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先行,花園村以其生動的實踐詮釋了“省域現代化先行”的基層范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提供浙江方案、貢獻基層智慧。
踏上新的征程,花園村將持續發揮示范作用,不斷強化黨建統領,提升治理效能,加快綠色轉型,增強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構建城鄉融合、普惠共享、智慧綠色、和諧有序的新形態。它的發展證明,中國農村完全有能力在與城市的互動中共建共享、在融合中共贏共榮,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花園村,這片曾經普通的土地,如今正成為夢想接連實現的熱土;它告訴我們,每一個村莊都可以成為復興路上的星火,每一片田野都能孕育出現代化的春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浙江的農村也必將不斷書寫新的傳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浙”里力量。